文献报道,50%以上中老年人群在体检时会发现颈动脉斑块,60岁以上这个比例更是高达70%以上。颈动脉斑块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变,一般颈动脉斑块没有临床症状,但随着斑块发展会导致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在近期举办的相关学术会议上,医院介入科的姚绍鑫医师针对“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术前影像学评估”这一话题,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演讲。

颈动脉狭窄会导致严重脑卒中

虽然大部分的颈动脉斑块在发现时并没有明显症状,但是如果任由其继续发展,最后可能有20%~30%进展为脑卒中。早期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或腔隙性脑梗塞,最后可致严重的脑卒中。且一旦发生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亚型。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NationalStrokeRegistry,CNSR)的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

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比中最主要的原因,成为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农村脑卒中的死亡率为.17/10万人,城市卒中的死亡率为.56/10万人。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左右,其中约25%~30%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脑卒中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40~64岁的劳动力人群占近50%,而且危险因素的控制率在我国很低。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以上,其他原因包括慢性炎症性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放射性动脉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颈动脉迂曲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累及颈动脉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而引起脑缺血及卒中症状,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病变特点是主要累及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可导致相应器官供血区的血运障碍。

颈内动脉狭窄临床表现为一过性单眼黑矇、肢体抖动综合征、多种特征性综合征(如MCA综合征、ACA-MCA分水岭综合征、完全性MCA)等,相关阳性表现包括抽搐发作、颈动脉杂音、Horner综合征。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降压药物治疗、糖尿病药物治疗、降脂药物治疗、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等;有创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腔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颈动脉狭窄治疗方式选择的趋势所在。

CAS的禁忌症主要是指颈动脉严重长段钙化;腔内方法无法到达的病变(如主动脉弓分支严重扭曲、无合适导入动脉、主动脉弓解剖特殊);此外CEA的禁忌证也适用于CAS。

CAS的适应症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无创影像学检查证实颈动脉狭窄度≥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超过50%,并要求该治疗中心术后30天内各种原因卒中和死亡发生率≤6%,CAS可作为CEA的备选治疗方案。

(2)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无创影像学检查证实狭窄度≥70%,血管造影发现狭窄度>60%,该治疗中心术后30天内各种原因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3%,致残性卒中或死亡发生率应≤1%,CAS作为CEA的备选治疗方案。

(3)颈部解剖不利于CEA外科手术的患者应选择CAS,例如颈部放疗史或颈部根治术,CEA术后再狭窄,继发于肌纤维发育不良的颈动脉狭窄,对侧喉返神经麻痹,严重的颈椎关节炎、外科手术难以显露的病变,颈动脉分叉位置高、锁骨平面以下的颈总动脉狭窄。

(4)CEA髙危患者:心排血量低(心脏射血分数<30%),未治疗或控制不良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近期心梗病史,不稳定心绞痛;严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对侧颈动脉闭塞;串联病变;颈动脉夹层等。

术前的准确评估

临床症状评估

术前根据以下症状判断是否存在颅动脉闭塞性疾病相关的临床综合征:短暂性单眼黑矇、短暂性脑半球缺血发作、肢体抖动性TIA、分水岭梗死、血栓栓塞性脑卒中、双侧或交替性TIA、双侧大脑半球梗死。

全身情况评估

首先判断是否存在高血压、心律不齐、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之后对冠状动脉进行评估,判断有无血液系统疾病、有无化疗史、有无恶性肿瘤,并做好抗凝准备。

血管解剖评估

判断主动脉弓形态,无名动脉起始位置越低(Ⅱ型和Ⅲ型)导管进入颈动脉难度越大;颈总动脉极度迂曲、狭窄近端或远端迂曲也会导致支架术困难。

侧支循环评估

主要目的是了解颅内外循环情况,确定是否进行干预及干预方法。DSA是评估侧支循环的最佳手段。

斑块成分评估

粥样硬化斑块是一个动脉内侧的局灶性病变,内部是脂质核心,外部包覆着一层纤维帽,表明覆盖有内皮细胞。根据形态可分为“稳定”和“易损”两类。易损或不稳定斑块具有较薄的纤维帽和大量软质细胞外脂质及少量平滑肌细胞,容易导致血栓或斑块快速扩展。易损斑块有新生血管形成,易诱发斑块内出血,从而导致斑块破裂。彩超和MRI可对斑块性质进行评估。

影像学评估方法

(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部双功能超声;

(2)CT、CT血管造影(CTA)、PET-CT;

(3)MRI、MRA、弥散加权成像(DWI)、MR灌注成像(PWI)、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

(4)MR斑块分析;

(5)脑血管造影(DSA);

(6)有创检查: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

总 结

大部分的颈动脉斑块在发现时并没有明显症状,若不采取干预措施,随着病情发展可能进展为脑卒中。腔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颈动脉狭窄治疗方式选择的趋势所在,术前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

《门诊》杂志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三甲吗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否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towhm.com//kcyjg/97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