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差距

临床医师在对儿童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进行分析时,不应忽略川崎病(KD)的诊断。例如,剧烈头痛和畏光可能提示KD合并无菌性脑膜炎。同样,右上腹疼痛可能表明有胆囊积液。

对于不完全符合KD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诊断具有一定挑战性,此类KD被称为不完全性KD。婴幼儿和年长儿更容易发生不完全性KD,并且更易出现冠状动脉病变(CAL)。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年龄小于6个月的婴幼儿常缺乏有诊断意义的临床特征,但是存在进展为CAL的高风险。鉴于这个原因,对于年龄小于6个月的婴儿,当因不明原因出现持续发热≥7d且伴有炎性标志物升高时,均建议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目标

通过阅读本篇文章,读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描述KD的临床表现。

2.明确可疑KD患儿的鉴别诊断。

3.明确KD患儿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4.讨论超声心动图在KD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知晓KD的心脏并发症。

5.明确KD的首要治疗为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口服阿司匹林。

病例

一名既往健康的3岁西班牙裔女孩,因发热6d被带至儿科医师处就诊。她每天均有发热,尽管给予解热药,但发热仍不缓解,并且易受激惹、食欲下降。在发热第2天,她母亲发现其躯干有红斑样皮疹,无瘙痒。近2天,她的眼结膜充血。此女孩无兄弟姐妹,并且参加了儿童保健。

体格检查发现,女孩体温38.9°C,伴有心动过速次/min。哭闹时,血压/60mmHg(1mmHg=0.kPa)。体重14.5kg。双眼结膜和角膜缘充血,无渗出物。口唇干裂,并有红斑,且口咽部弥漫性充血无渗出。颈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躯干和四肢有多形态斑丘疹,手背及足背肿胀。

白细胞总数为15.6×/L,血红蛋白水平为98g/L,血小板计数×/L。白细胞分类计数示中性粒细胞占81%,淋巴细胞占1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轻度升高,为68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正常。C-反应蛋白(CRP)98mg/L;红细胞沉降率(ESR)65mm/h。尿液分析示每高倍视野有25个白细胞。

概述

川崎病(KD)是一种儿童期急性发热性疾病,表现为累及动脉的血管炎,且易累及冠状动脉。尽管在发展中国家风湿性心脏病为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但在发达国家KD是导致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尽管对KD的自然病程及治疗已有充分认识,但其病因尚不清楚,因此妨碍了特异性诊断试验和靶向治疗方案的制定。

由于缺乏特异性诊断试验,因此KD的诊断仍依据临床标准。KD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消失符合急性疾病的病程,但在接受静脉注射免疫蛋白(IVIg)治疗的患儿中,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率为3%~5%,而未经IVIg治疗者则高达25%。KD的预后取决于CAL的严重程度,其病变范围可以从轻度扩张到形成巨大动脉瘤(图1)。对于急性期冠状动脉正常的患儿,日后是否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形成的风险,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流行病学

KD最初是在年由日本儿科医师TomisakuKawasaki博士将其作为一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而提出[1]。当时,对于KD是否累及心脏还不明确,也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之后几年内,对KD死亡患儿进行尸检,发现有冠状动脉瘤和血栓形成,随后KD的心脏并发症也逐渐明确。自从Kawasaki博士首次报道以来,世界各地均出现了有关KD的报道,几乎涵盖所有种族的儿童;然而日本儿童的发病率仍最高。

自年以来,日本每2年开展一次KD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奇怪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日本的出生率已经下降,但KD发病人数和发病率却迅速上升。日本有3次KD流行的报道,分别在年、年和年。在年,日本0~4岁儿童的KD发病率是.6/,达到历史最高值,也超过同期其他流行病的发病率。KD在日本发病率呈线性增长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最近日本年至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1个月至6岁儿童的KD发病率最高,且男孩高于女孩。与年至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相比,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及动脉瘤的患儿比例从6%下降至3%;然而巨大动脉瘤的发生率并没有随之减少。婴儿,特别是小于6个月的婴儿,以及年龄大于5岁的儿童发生CAL的相对危险增加。

与日本不同,美国的KD住院率在近10年相对比较稳定。在年,小于5岁儿童的KD患病率为17.5/10万,而在年为20.8/10万。年龄小于3岁的KD住院患儿以亚洲及太平洋岛民血统多见,表明遗传因素在KD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同时有研究发现,若兄弟姐妹中有KD患儿,则KD患病风险是其他儿童的10倍;而且KD患儿的父母小时候曾患KD的概率是其他父母的2倍,这进一步支持遗传因素在KD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的观点。

已在很多人群中对导致冠状动脉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人口统计学因素如年幼(尤其是小于6个月)、9岁以上、男性、亚裔及太平洋岛种族、西班牙裔与临床转归不良有关。实验室指标如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低血钠、CRP和转氨酶升高均与IVIg治疗效果不佳及发生CAL有关[2]。实质上,有广泛严重炎症的KD患儿发生CAL风险最高。

发病机制

KD的病因仍然不明。KD的许多方面类似感染,如毒素介导疾病和病毒所致疾病。在美国和日本均有发病的季节性高峰,且局部地区发病率增加,提示该病可能存在传播载体。研究人员曾考虑是否存在特殊的病原体感染,包括EB病毒(EBV)、腺病毒、人冠状病毒、人博卡病毒(humanbocavirus)、假结核耶尔森菌(Yersiniapseudotuberculosis)、疱疹病毒以及其他病原体等,但尚未得到有效证实。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产生的毒素被认为可能是KD的病因,因为KD的皮疹类似于红皮病、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此外,IVIg的治疗效果被认为是由于免疫球蛋白结合毒素的作用,但也有观点指出是由于独立抗原的作用机制。毒素作为超抗原,可非选择性激活大量T细胞,导致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释放。但是目前关于超抗原在KD发病中的作用还不十分清楚。具体而言,在目前研究领域中,关于超抗原的产生机制、超抗原起作用的蛋白以及超抗原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得到统一定论。

至今为止,没有哪种单一的病原体被证实与KD发病有关。另一种假设指出多种病原体感染后,最终激活基因易感宿主的最终共路(final







































北京哪个医院有白癜风专科
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towhm.com//kcywh/5227.html

当前时间: